2025年9月28日 星期日

只是插畫?

 三不五時,網路上總會有人跳出來想要定義:

什麼才算「水彩畫」、什麼才算「插畫」。

這種「正統之爭」其實自古以來就沒有停過。
就像膠彩和國畫之爭、現代藝術和古典藝術之爭,本質上都是在劃界線,決定誰「正統」、誰「旁門」。
但問題是:插畫是一種「用途」,水彩只是一種「媒材」,這兩者根本不能混為一談。

插畫可以用任何媒材來畫——水彩插畫、油畫插畫、電腦插畫,甚至用雕塑、刺繡、拼貼來做插畫都可以。
同樣地,水彩這種媒材也不專屬插畫,它可以用來畫肖像、風景、抽象畫、寫生、實驗藝術。
硬要用媒材來定義插畫,就像硬要討論「鋼琴」跟「流行樂」誰比較高級一樣,根本是不同維度的事物。
更諷刺的是,很多人真正想表達的是:「你這種只是插畫,不算藝術。」
彷彿扣上一個「只是」的標籤,就能拉高自己喜歡的風格。

只要翻翻藝術史就知道,這種分類早就被無數次打臉。
文藝復興時期的壁畫、宮廷肖像,本質上就是插畫,是委託「訂製案件」,
目的就是傳遞訊息、說故事。
近代,羅特列克、穆夏、浮世繪、Norman Rockwell,全都是「商業插畫」,
今天卻被奉為偉大藝術。
連薩金特的畫,都有人說是當時最昂貴的「高端插畫」。

插畫能不能是藝術,從來不取決於用途、風格或媒材,
而取決於作品本身是否有力量、能否打動人心。
用「正統」「非正統」來劃清界線,只是讓自己待在舒適圈罷了。

當年印象派、野獸派,也是被罵得狗血淋頭,「不正統」
但今天我們誰會懷疑莫內、馬蒂斯的藝術價值?

所以,與其花時間爭論插畫是不是藝術,不如先問:
作品有沒有力量?有沒有表達?能不能讓人駐足、思考、感動?
否則再「正統」也只是無聊的畫。

2025年9月16日 星期二

行萬里路不如讀萬卷書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從小聽到爛.
讓大多數人以為
增廣見聞就=去旅行
要找到自己=去旅行...
.
但..重點是"雙腿行走"才能遇到人..與不同的人交談.來往
............................................

而現代人都是靠飛機.靠車...哪有機會?

更多人旅行只是吃喝玩樂拍照打卡
即使逛過各地美術博物館.仍是美盲
全世界走透透.語言依然貧瘠.思想依然狹隘

還不如好好在家看完一本書

....................
畫畫也是
去世界各地.見過名川大海.古蹟美景
但仍無法畫出一張美的作品...

大多人以為美是用"看"的
其實美是要訓練的
訓練大腦規納簡化複雜的資訊

要知道眼睛跟大腦運作的方式要知道繪畫的語言
要多看.多練習...然後再去旅行


#飛萬里路不如讀一本書

2025.09.15楊治瑋老師寫生ˋ松菸

  •  練習的時候認真.創作的時候放鬆筆觸
  • 中鋒.偏鋒 .側鋒.逆峰.都可以運用
  • 如同即興時刻意走在拍子前.或後..或用和弦外音..play outside
  • 程式設計多一個亂數.讓分布更自然.隨機感








2025年9月8日 星期一

2025年9月6日 星期六

語言意義的稀釋



 語言的「通貨膨脹」與「價值稀釋」

網路發達過程中

語言已經慢慢失去辨別度

以前對一首歌說好聽

會慎選一個詞來分類

就像評分制度

或像9品官人法的階級

現在

每個人一出手就是梭哈


  • 精妙
  • 神作
  • 大師
  • 大神



把語言的使用門檻降得越來越低

讓人變得上癮
依賴文字標籤的餵養

多巴胺過度分泌.麻痺
造成一些人變得自我感覺良好..自我陶醉...看不清真相

...

極端的讚美變成常態

"稱讚"變成公開的背書和認可

只按讚就被解讀成冷漠

連沉默都變得是異類


當遇到真正的"神作"

反而找不到合適的詞來形容了




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

高級灰



簡老師:

"高級灰就是資源回收色.理解的人就知道如何調色!"

真是心有戚戚焉

每每有人問我為何都用"髒髒的調色盤"
無論我如何解釋.對方都只嫌我胎歌
說"你就是偷懶!"

以後就拿這影片叫他自己看~

.......

就會想起好幾年前被我調色盤驚嚇的畫友

"我沒辦法讓我的調色盤像你這樣骯髒~"

然後開始聊起他最近蒐集的美麗顏料~~

"這種紅色畫花最適合!!"

看他最近畫的畫

看得出

調色盤依然潔白無瑕

顏色美美地擺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