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五時,網路上總會有人跳出來想要定義:
什麼才算「水彩畫」、什麼才算「插畫」。
這種「正統之爭」其實自古以來就沒有停過。
就像膠彩和國畫之爭、現代藝術和古典藝術之爭,本質上都是在劃界線,決定誰「正統」、誰「旁門」。
但問題是:插畫是一種「用途」,水彩只是一種「媒材」,這兩者根本不能混為一談。
插畫可以用任何媒材來畫——水彩插畫、油畫插畫、電腦插畫,甚至用雕塑、刺繡、拼貼來做插畫都可以。
同樣地,水彩這種媒材也不專屬插畫,它可以用來畫肖像、風景、抽象畫、寫生、實驗藝術。
硬要用媒材來定義插畫,就像硬要討論「鋼琴」跟「流行樂」誰比較高級一樣,根本是不同維度的事物。
更諷刺的是,很多人真正想表達的是:「你這種只是插畫,不算藝術。」
彷彿扣上一個「只是」的標籤,就能拉高自己喜歡的風格。
只要翻翻藝術史就知道,這種分類早就被無數次打臉。
文藝復興時期的壁畫、宮廷肖像,本質上就是插畫,是委託「訂製案件」,
目的就是傳遞訊息、說故事。
近代,羅特列克、穆夏、浮世繪、Norman Rockwell,全都是「商業插畫」,
今天卻被奉為偉大藝術。
連薩金特的畫,都有人說是當時最昂貴的「高端插畫」。
插畫能不能是藝術,從來不取決於用途、風格或媒材,
而取決於作品本身是否有力量、能否打動人心。
用「正統」「非正統」來劃清界線,只是讓自己待在舒適圈罷了。
當年印象派、野獸派,也是被罵得狗血淋頭,「不正統」
但今天我們誰會懷疑莫內、馬蒂斯的藝術價值?
所以,與其花時間爭論插畫是不是藝術,不如先問:
作品有沒有力量?有沒有表達?能不能讓人駐足、思考、感動?
否則再「正統」也只是無聊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