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心理學與繪畫〉
人的眼睛觀看影像.不是把眼前所見原封不動地存成「照片」
而是把影像拆成一塊塊訊息:剪影、色彩、明暗。
經過刪減、分類、與舊經驗重新組合。
神經科學稱這為「重建」而非「回放」
大腦運作方式如此,畫家面對畫布時,可以選擇兩條策略──
- 複製所有細節
- 努力簡化.只留下讓觀眾自動腦補的線索。.稱為暗示.或概括.或寫意
一、寫實與寫意的不同心理效果
-
寫實:資訊飽和、觀者被動
高度寫實的作品有豐富光影與材質,觀眾所需的解碼工作較少。
雖然細節精緻,觀眾大腦不必過度推斷,參與感相對較低。 -
寫意:資訊簡約、觀者主動
寫意或抽象作品省略畫面訊息,只保留重要暗示。
大腦為了「看懂」,會啟動補完與聯想功能,拉高注意力與情緒參與度,
這正符合"完形心理學"的閉合原則與簡化原則:刺激越精要,腦中填空的動力越強。
寫意畫的力量在於「留下空白」,讓大腦自行建構
大腦不喜歡過多資訊,它更擅長處理關鍵訊號並用經驗補足空缺。
寫意畫正是這樣的語言:
-
不說明白,只暗示線索,讓觀者主動參與;
-
這種「共同完成的感覺」,會讓人更投入,甚至感動。
這跟音樂一樣,沒有一首動人的音樂會從頭到尾都堆滿音符——
真正打動人的是節奏、留白、與可呼吸的空間。
\二、經典案例
-
梵谷〈星夜〉
旋渦狀筆觸放大了天空的動勢,色彩對比強烈,畫面不符合實際天象,卻能迅速喚起觀者對夜色情緒的共鳴。
又例如中國畫強調「意在筆先」「氣韻生動」。
利用筆觸或水墨飛白將動作痕跡留在畫面,觀種觀賞時在大腦運動皮質產生「模擬感」,
感同身受。
古人雖未言神經科學,卻已察覺「形可簡,神不可失」的心理效應。
為什麼在神經科學證明「簡化更符合大腦運作」的情況下,
超寫實主義(Hyperrealism)仍具有強大吸引力?
一、技術的震撼力:人類崇拜「極度能力」
"手繪竟能如此逼真」,會觸發大腦的驚奇反應
明知是畫作卻無法用常識辨識
明知是畫作卻無法用常識辨識
細節探索的本能
超寫實畫作激活「搜尋-獎勵」
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顯示:觀看冷軍作品時,觀眾的「視覺搜尋模式」與原始人覓食時高度相似
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顯示:觀看冷軍作品時,觀眾的「視覺搜尋模式」與原始人覓食時高度相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