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0日 星期日

關於大師說的話


沙金特說:草稿要認真的規劃設計.
龐均說.不要打草稿.要在畫布上感受.


我猜100個畫家有100種作法
有大師說寫生完不要修改
另一個大師回工作室修改修了1年....
甚至畫好又塗掉


然後後代的學習者
看到某個大師說法就跟著做..
看到不一樣的做法
就說"某某大師說你這樣是錯的"


其實...看得夠多..試得夠多就會知道..都可以

因為每個畫家要的不一樣
龐均.跟沙金特畫的追求的效果不一樣
如果你有時間..就把大師說的方法都試試

然後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方式

而不要只是把那些話背起來..用來反駁做法不一樣的人


方法論的本質是「工具性」的,而非「真理性」的

1. 大師的「矛盾」恰恰揭示了藝術的本質

沙金特的嚴謹草稿是為了追求肖像的精準,
龐均「不打草稿」是為了保留寫意油畫的生命力。
他們的「矛盾」其實是「創作目標」的差異,而非技術的對錯。

這就像廚師想做的是鑊氣十足的炒青菜,還是濃郁入味的紅燒肉。

2. 後學者容易陷入的「方法論陷阱」

崇拜:初學者將大師的「工作流程」誤認為「成功公式」,忽略了背後的美學脈絡
(例如:沙金特的草稿是為了後期豪放筆觸的「精準鬆弛」,而非單純的「細緻」)。
用大師語錄當作武器,往往缺乏實踐經驗。就像背誦食譜卻從未下廚。

3. 「都可以」的深層意義

實驗精神:「試得夠多」正是關鍵。

階段性需求:初學時嚴謹的草稿訓練(如沙金特)能培養觀察力;
成熟後打破規則(如龐均)為了突破慣性。
德庫寧反覆刮掉重畫,正是因為他的目標是「在破壞中尋找意外」。


反向思考:某大師說「不能修改」,試著修改到面目全非,看看會觸發什麼新可能。
當你偏好某種方法時,問自己:「這真的適合我嗎?還是因為習慣?安全?」

5. 藝術史的提示
塞尚會為一顆蘋果修改數十次,但馬蒂斯「一筆捕捉本質」。
他們真正的共通點是——對自己誠實。

藝術的弔詭就在於:當你徹底接納「沒有唯一正解」時,反而能找到最屬於自己的答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