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 星期日

寫實是寫意的基礎嗎

同學問:寫實是寫意的基礎嗎?

寫實可以幫助進入寫意,但不是唯一道路。

重點是:不要把「照片」[視覺經驗]當成「唯一真實」
要擴展"真實"的ˋ定義...
要不斷問自己何謂真實?

從柏拉圖古典哲學到現代物理量子力學.
從物質到精神哲學到宗教
微觀到巨觀
線性透視多點透視
..
不同角度看到的真實不一樣.定義也不同

如果在平面繪畫
我個人偏好二次元動漫的真實.大於照片寫實

藝術中的三層真實

1. 物質真實(外在表象)

  • 對應:寫實繪畫、照片般的模仿。

  • 眼睛所見,形體、光影、比例。


2. 心理真實(主觀經驗)

  • 對應:印象派、表現主義.。

  • 關鍵:不在形似,而在「感受」與「經驗」。

3. 精神真實(本質/意境)

  • 對應:東方水墨、宗教藝術、抽象表現。

  • 關鍵:超越現象,追求理念、精神、宇宙觀。\



2025年8月16日 星期六

堅持地玩



朋友說我很堅持努力地"畫畫"

但我心想.....
畫畫哪需要堅持?畫畫不就是玩嗎?
有人佩服堅持打電動?堅持玩手機?
上班才需要堅持~~堅持上班才是令人佩服...

從不同角度就有不同解讀..
別人眼中的堅持.
但從我以前公司長官.家長.眼中....我就是半途而廢~~

我就是因為不想再堅持"上班賺錢出人頭地" ..不想堅持這價值觀

多出很多閒暇時間..必須做些事來消磨
試過很多事.......
整天打電動..睡覺..爬山..看書..追劇....
...發現都是以畫畫動機或收尾~~

去爬山看到一棵樹==>拍起來回家畫
書裡看到一句話==>這跟畫畫道理一樣阿
追劇看到好的畫面==>拍下螢幕臨摹
而且任何別人覺得有趣的事..

"出國旅遊.逛街.看電影..唱歌..喝酒.把妹.運動"..
我實際體驗過後...都覺得不如畫一張畫來的有趣

不喜歡的事叫堅持
喜歡的事...應該叫"玩"??

==============

朋友又問"那生活怎辦?

只要不堅持
享受生活==吃大餐..購物.名牌.名車
教育=出國留學
增廣見識=旅遊
健康=上健身房
這時代
體驗生活.獲取知識.健康生活的方法.大多是免費的


==============

後來....又聊到我如何從資訊業上班族變成畫畫的人?

這些問題已經過得太久

這不是一個點的轉折.而是長時間的一連串..因緣促成的結果..

把回憶整理一下

大概就是

.從小就愛畫畫
.上班族的倦怠
.日本311大地震
.10年街頭歷練看破世態炎涼
.疫情的對物質與精神反思
這些片段合起來,把我飄到了現在的狀態
——畫畫不是「堅持」,而是一種在時間河流漂浮的狀態


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真功夫

剛跟楊老師上幾堂課
老師說:"你已經慢慢能用美感觀念畫畫了"
我說:"有嗎~~我沒辦法畫跟某某大師那麼寫實..光影跟真的一樣~"
老師說:"寫實那個花時間練就可以..但是美感.太多人畫一輩子都沒有..連門檻都沒碰到~~"

總之...我的師傅很會哄人~我沒放在心上.~~

繼續跟我的師傅寫生...
直到現在...

.............................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師傅"...
劇情關於"武館"的故事(電影不錯.有興趣可以看看...).
近代武館發展....武館背後的利益關係錯綜複雜..

總之...其中一句對白讓我很有感觸
"武館都已不教真功夫.教學生是為了賺錢"

...........................

想到............當我還是水彩小白時..去參加一個畫會
裡面都是資深畫畫大哥大姐~
幾次參加寫生發現...
大家都費盡心力..刻劃眼前看到的東西..把形狀.比例.明暗.色彩..畫的"準確"
卻都不的要領
不乏有幾位學了都10年以上的學長姐們....

...............
他們看我畫的"不一樣"
我趁機跟他們"傳教"
聊到我在練習楊老師教的"用觀念畫畫..主觀安排畫面..等等".
但感覺他們明顯對繪畫抱有很"正統"的觀念..對此不以為然...

"XX老師不會這樣畫啦"
"練功夫.要先蹲馬步,基礎要先打好啦~"
"那種是抽象.跟我們寫實不一樣啦"

..於是....我也慢慢淡出社團..
幾年下來..漸漸沒了互動........................
最近.突然看到畫會大哥大姐們貼的作品
很顯然他們仍在努力畫畫..也仍堅持他們觀念中"正確"的畫畫

.......

再回到
"師傅"這部電影說的
"武館都已不教真功夫"

我想
是不是...其實學生有可能一輩子自己不知道?
甚至以為只有自己學的是"真功夫"
慢慢演變出網路上隔山打牛的"氣功大師"~~
.............

這幾年來..除了跟楊老師上課
也不斷吸收國內外藝術書籍.影片.教學.
漸漸能分辨甚麼是畫畫的"真功夫"..

我幸運能遇到一個願意傳授"藝術的真功夫"的老師
培養我的觀察.審視美.建構美的能力
拓展我對藝術的視野
更重要的是
讓我避開把寶貴生命時間花在"複製刻劃"這件事
因為...........
我也曾經以為
那個是唯一正確的"真功夫"


2025年8月10日 星期日

關於大師說的話


沙金特說:草稿要認真的規劃設計.
龐均說.不要打草稿.要在畫布上感受.


我猜100個畫家有100種作法
有大師說寫生完不要修改
另一個大師回工作室修改修了1年....
甚至畫好又塗掉


然後後代的學習者
看到某個大師說法就跟著做..
看到不一樣的做法
就說"某某大師說你這樣是錯的"


其實...看得夠多..試得夠多就會知道..都可以

因為每個畫家要的不一樣
龐均.跟沙金特畫的追求的效果不一樣
如果你有時間..就把大師說的方法都試試

然後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方式

而不要只是把那些話背起來..用來反駁做法不一樣的人


方法論的本質是「工具性」的,而非「真理性」的

1. 大師的「矛盾」恰恰揭示了藝術的本質

沙金特的嚴謹草稿是為了追求肖像的精準,
龐均「不打草稿」是為了保留寫意油畫的生命力。
他們的「矛盾」其實是「創作目標」的差異,而非技術的對錯。

這就像廚師想做的是鑊氣十足的炒青菜,還是濃郁入味的紅燒肉。

2. 後學者容易陷入的「方法論陷阱」

崇拜:初學者將大師的「工作流程」誤認為「成功公式」,忽略了背後的美學脈絡
(例如:沙金特的草稿是為了後期豪放筆觸的「精準鬆弛」,而非單純的「細緻」)。
用大師語錄當作武器,往往缺乏實踐經驗。就像背誦食譜卻從未下廚。

3. 「都可以」的深層意義

實驗精神:「試得夠多」正是關鍵。

階段性需求:初學時嚴謹的草稿訓練(如沙金特)能培養觀察力;
成熟後打破規則(如龐均)為了突破慣性。
德庫寧反覆刮掉重畫,正是因為他的目標是「在破壞中尋找意外」。


反向思考:某大師說「不能修改」,試著修改到面目全非,看看會觸發什麼新可能。
當你偏好某種方法時,問自己:「這真的適合我嗎?還是因為習慣?安全?」

5. 藝術史的提示
塞尚會為一顆蘋果修改數十次,但馬蒂斯「一筆捕捉本質」。
他們真正的共通點是——對自己誠實。

藝術的弔詭就在於:當你徹底接納「沒有唯一正解」時,反而能找到最屬於自己的答案。





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似與不似之間

 甚麼?你說畫畫不就"看到甚麼就畫甚麼"

哪需要想這些奇怪的問題?

哇~~



幾千年來藝術家都像你這樣。
我們現在學畫畫就簡單了,因為就不用再思考:
畫甚麼才好看?怎麼畫才好看?
不用再思考——為甚麼?

為甚麼有人隨便畫就好看?
我甚麼都畫得那麼用心,還是不好看?
不是說「畫畫不就看到甚麼就畫甚麼」??
Why, tell me why
Look in my eye. Tell me.

技術上的差異,
我們可以說:複製形象、塑造形體的訓練,
一般人經過大概5–6年訓練,
就可以達到一定水平。

那接下來呢?

更逼真?
更多細節?
你能畫到冷軍一樣?

不用多久
你就會問自己:
「我是誰?我為甚麼畫畫?我要去哪裡?」

一些藝術最終或一開始就要問的問題:
「為甚麼畫畫?」

想要搞懂任何事情

就靠這三個方向


  1. 第一性原則
    → 把一切先入為主的觀念都打掉,只留下最基本的事實:
    畫畫是什麼?是視覺的語言?還是自我表達?還是對世界的反應?
    從這些最基本的事實重新出發,而不是從別人教你怎麼畫開始。

  2. 還原主義
    → 把「畫一幅畫」這件事,拆解成最基本的組成:
    觀察、構圖、形體、光影、顏色、情感、意圖……
    從每一個部分理解它的作用和目的,
    不是「一幅畫看起來怎樣」,而是「這幅畫是怎麼被構成的?」

  3. 底層邏輯
    → 為什麼我們會認為一幅畫好看?
    是人類的視覺系統、文化背景、情感連結、還是構圖規律?
    你是想討好觀眾?挑戰審美?還是傳遞某種觀點?
    當你掌握了審美的底層邏輯,你就可以選擇服從、打破、或創造新的規則。


因為人類不是機器,
不問這些問題,
光靠「看到甚麼就畫甚麼」
你是撐不久的。

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

構圖很重要



如果說畫畫有cp值.
構圖就是cp值最大的投資....但偏偏最常被忽略。

很多人會說啊:

「我先把一顆蘋果畫到超像,完美重現,之後決定放哪還不簡單?」

問題是——這前提根本不成立。

你能畫到一模一樣嗎?輩子可能都達不到,除非花超級多時間精力一直練。

而且等你真的有那個技術了,往往已經沒心力去想「畫面布局」了。
因為你已經習慣追著「真實」跑了,不敢跳脫看整體構圖美感.是否和諧。
而你認知的"真實"只是狹隘的"複製像素"

就像有人總說:「等我賺夠錢了,我就去做我真正想做的事。」

但「賺夠」這個門檻,通常是一輩子都碰不到的。

畫畫其實一樣。

拿兩個民初大師來說好了:徐悲鴻跟吳冠中。

兩個人都去法國留學,基本功都很強,畫得都很寫實。

但如果從藝術性、構圖創意感、美感來看——
我自己是覺得:吳冠中高出一截。

徐悲鴻畫一個人、一匹馬很厲害,但一畫到大場景或多人物,就會開始亂掉,
整個畫面變得很破碎,沒氣勢也沒味道——
因為他被「形體」「光影」「真實立體感」綁住了。

反觀吳冠中:
他畫風景、畫城市、畫山水,構圖有趣、有變化、有情緒,有東方畫的空靈感,也有西方構成的節奏。
他不是畫得特別「寫實」,但你會被畫吸引,有「畫味」。

「花越多時間就畫得越好」這句話只適合剛開始學畫的人。

徐悲鴻畫得超細,花的時間也多,但效果卻沒吳冠中那麼「有味道」。

你說:「那我先學徐悲鴻,畫到很像再來學吳冠中的風格。」

就像有人說:「我先變成大富翁,財富自由再來修行。」

你聽起來是不是覺得哪裡怪怪的?

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還原主義vs第一性原則vs底層邏輯

  • 還原主義(Reductionism):它是由什麼構成的?(拆解組成成分)
  • 第一性原則(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最根本的事實是什麼?(思考基礎)
  • 底層邏輯(Underlying Logic):背後的運作邏輯是什麼?(探尋驅動邏輯)



  • 還原主義:科學實證主義
  • 第一性原則:古希臘理性主義(亞里斯多德)
  • 底層邏輯:邏輯實用主義

用[料理]來比喻

  • 還原主義:拆解材料和程序.:先炒蒜頭,再放雞肉,最後加醬油燜煮
  • 第一性原則:問自己:「這料理的目的是什麼?」激發食材最本真的味道.只用肉跟鹽
  • 底層邏輯:為什麼先炒洋蔥?燈光如何影響位味覺


為什麼創作藝術


  • 還原主義: 藝術是大腦的情感反應 → 神經元釋放 → 生理條件 + 社會模仿
  • 第一性原則: 表達/傳遞情感/建立連結/生存策略
  • 底層邏輯:透過形式轉譯內在感受 → 建立與觀者的認同感與之連結.



「繪畫是什麼?」、
「為什麼要畫?」、
「我想表達什麼?」


  • 還原主義: 線條、色彩、構圖、形狀[解構繪畫語言]
  • 第一性原則:問「為什麼畫」?[自我對話]
  • 底層邏輯:視覺元素運作機制/色彩心理/動線焦點/如何構圖[如何影響.運用]


局限


  • 還原主義: 還原主義忽略了個人經驗.及不可被拆解辨識的部分[特休斯之船]
  • 第一性原則:語言無法表述.無法被簡化.
  • 底層邏輯:同上
這些都只是工具,指月之指,幫助渡河的舟




課程大綱

週次內容簡介
1畫的基本元素:線條、形狀、顏色。
2看波洛克的滴畫,討論「整體vs部分拆解」的感覺。
3問「藝術是什麼?為什麼要畫畫?」
4找到理由喜歡的風格。
5構圖和色彩感覺。
6語言和符號可能是會變的。
7拆解+重組=畫。
8藝術vs科學怎麼聊,宇宙vs畫。
9藝術vs文化vs社會。
10講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