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怎樣才算完成



 學生常常問我:

「一幅畫,畫到怎樣才算完成?」

如果從狹義來說,按照個人的藝術造詣與技巧來看,「完成」通常只是剛開始

  • 畫完你看得到的東西
  • 畫完你會畫的部分

例如:

  • 把明暗關係交代清楚,

  • 把色彩邏輯處理完整,

  • 把形準確地建立起來,

那麼這幅畫——形式上算是完成了

若從實際需求來說:

  • 客戶要的內容交代清楚,

  • 自己當初想畫的主題或氣氛達成了,

那麼這幅畫——任務上也算是完成了

但再往下問:

「什麼叫做『完成』?」
這就不是繪畫的問題,而是哲學問題

從文藝復興、印象派到當代藝術,「完成」的標準不斷變動:

  • A畫家覺得結束了,

  • B畫家卻說A還沒畫完;

  • A反過來認為B畫太多,畫壞了。

說到最後,幾乎所有討論都會得到一個答案:「因人而異。」

甚至同一個畫家畫100張畫,
這100張每一張的動機、目的、完成標準都不一樣。

問到最後其實唯一的答案是:「你自己想要什麼?」

這個答案,有時你畫了才知道,
甚至畫到一半,才發現與原來的計畫完全不同。這樣的情況,其實非常常見

就像問:
「一首歌怎樣才算好聽?」

「人生怎樣才算完整?」
「怎樣才算幸福.成功? 」


任何一句定義,都會有反例出現。

所以最終的建議只有:

多看,多畫。不要用文字定義
任何一個理論,都不如實際去畫畫的體驗。

2025年6月26日 星期四

謝赫六法vs 視覺皮質分層處理

 「謝赫六法」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的核心,由南朝·謝赫提出,
用來評價與指導繪畫創作。

當代認知神經科學中的「視覺皮質分層處理」則是指大腦對視覺訊息從初級到高階的逐層分析過程。

這兩者分別屬於藝術理論與神經科學領域,但可以嘗試進行跨領域對照,
發現繪畫美學與視覺知覺之間的深層關聯。


1. 氣韻生動(精神與生命的表現)

  • 對應視覺皮質:V4 → IT(顏色、形狀辨識;整體感知)

  • 畫面整體的生命感與流動性,對應於大腦在視覺處理後期對整體構圖、風格、意境的整合與情感判斷,是高階視覺處理的結果。


2. 骨法用筆(線條與筆觸的力量)

  • 對應視覺皮質:V1(初級視覺皮質,辨識邊緣、方向)

  • 線條的力度與節奏,與V1對線條邊界\感知相對應,是畫面形構的基礎。


3. 應物象形(造型的準確性)

  • 對應視覺皮質:V2/V3(形狀與結構整合)

  • 客觀物象的形體再現,與中階視覺區對形狀、空間輪廓的整合處理有關。


4. 隨類賦彩(顏色與質感的表現)

  • 對應視覺皮質:V4(顏色處理中樞)

  • 色彩,V4是視覺皮質中專門負責顏色辨識與質感的區域。


5. 經營位置(構圖與佈局)

  • 對應視覺皮質:Dorsal stream(背側路徑:空間與運動感知)

  • 構圖安排與視覺重心,與背側路徑中的空間結構處理、深度感知等功能相契合。


6. 傳移模寫(臨摹與再現)

  • 對應神經機制:視覺記憶與鏡像神經元系統(IT皮質、海馬體)

  • 記憶與形象再建,類似大腦中負責視覺記憶與動作模仿的神經機制。


總結比對表:

謝赫六法繪畫意涵視覺皮質對應區域說明簡述
氣韻生動整體生命與精神V4/IT、高階整合區情感與整體意象整合
骨法用筆線條、筆勢V1基礎邊界、線方向辨識
應物象形形象準確V2/V3形體、邊界與結構辨認
隨類賦彩色彩運用與質感表現V4顏色知覺中樞
經營位置空間構圖、畫面安排Dorsal stream(背側通路)空間與深度感知
傳移模寫學習與臨摹IT皮質、海馬體、鏡像系統形象記憶與模仿再現

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

複製真實與寫意抽象

 


〈視覺心理學與繪畫〉
人的眼睛觀看影像.不是把眼前所見原封不動地存成「照片」
而是把影像拆成一塊塊訊息:剪影、色彩、明暗。
經過刪減、分類、與舊經驗重新組合。
神經科學稱這為「重建」而非「回放」
大腦運作方式如此,畫家面對畫布時,可以選擇兩條策略──

  1. 複製所有細節
  2. 努力簡化.只留下讓觀眾自動腦補的線索。.稱為暗示.或概括.或寫意


一、寫實與寫意的不同心理效果

  1. 寫實:資訊飽和、觀者被動
    高度寫實的作品有豐富光影與材質,觀眾所需的解碼工作較少。
    雖然細節精緻,觀眾大腦不必過度推斷,參與感相對較低。

  2. 寫意:資訊簡約、觀者主動
    寫意或抽象作品省略畫面訊息,只保留重要暗示。
    大腦為了「看懂」,會啟動補完與聯想功能,拉高注意力與情緒參與度,
    這正符合"完形心理學"的閉合原則與簡化原則:刺激越精要,腦中填空的動力越強。




寫意畫的力量在於「留下空白」,讓大腦自行建構

大腦不喜歡過多資訊,它更擅長處理關鍵訊號並用經驗補足空缺。
寫意畫正是這樣的語言:

  • 不說明白,只暗示線索,讓觀者主動參與;

  • 這種「共同完成的感覺」,會讓人更投入,甚至感動。

這跟音樂一樣,沒有一首動人的音樂會從頭到尾都堆滿音符——
真正打動人的是節奏、留白、與可呼吸的空間。

\二、經典案例

  • 梵谷〈星夜〉
      旋渦狀筆觸放大了天空的動勢,色彩對比強烈,畫面不符合實際天象,卻能迅速喚起觀者對夜色情緒的共鳴。

  又例如中國畫強調「意在筆先」「氣韻生動」。
利用筆觸或水墨飛白將動作痕跡留在畫面,觀種觀賞時在大腦運動皮質產生「模擬感」,
感同身受。
古人雖未言神經科學,卻已察覺「形可簡,神不可失」的心理效應。


為什麼在神經科學證明「簡化更符合大腦運作」的情況下,
超寫實主義(Hyperrealism)仍具有強大吸引力?


一、技術的震撼力:人類崇拜「極度能力」

"手繪竟能如此逼真」,會觸發大腦的驚奇反應
明知是畫作卻無法用常識辨識


細節探索的本能

超寫實畫作激活「搜尋-獎勵」
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顯示:觀看冷軍作品時,觀眾的「視覺搜尋模式」與原始人覓食時高度相似



社交媒體的縮圖瀏覽模式,使「衝擊力」壓倒「深層審美體驗」

三、神經科學的雙重解釋

當畫面包含60-70%真實細節時,大腦愉悅度最高

超寫實主義恰巧遊走在「認知過載」臨界點
如Chuck Close的像素化肖像



四、東西方的解決方案差異

「似與不似之間」(齊白石)刻意維持40-50%辨識度


▍ 西方當代實踐

油畫材質複製照片後再破壞細節,達成「偽寫實」神經優化


人類大腦同時存在兩套審美評估系統:

  1. 演化腦(邊緣系統):偏好符號 → 寫意
  2. 科技腦(新皮質):追求控制 → 超寫實


真正偉大的藝術家(如達文西或石濤)其實都在做同一件事:在挑戰認知極限—提供足夠細節觸發快感,簡化空白激活想像。
這或許就是藝術永恆的弔詭與魅力所在。


2025年6月4日 星期三

必經之路

 

你看一本書
不會照單全收所有的觀點
你挑你能接受的.喜歡的.

老師上的課,
畫展看的作品,
臨摹的圖,
寫生選的景,聽的歌,....
這些資訊
慢慢累積成下筆的選擇,變成個人風格.品味.,

這個過程最怕的對某人.某物.盲目的崇拜,
例如只喜歡某個大師作品.其他一概否認.
或把照片當作唯一的答案..
那你將失去做自己的自由,
............................
但又不能不去模仿臨摹,
就像說話.,要說出自己的意思前,是從模仿別人開始...

臨摹不是目的,是通往了解自己的必經之路。

太多人
抗拒學習.臨摹..練習
在牙牙學語.無人能理解
就說這是自己的風格......那就是自說自話.

拿著畢卡索那句名言"要像小孩一樣畫畫"
自我催眠
......................................

見山是山
見山又是山
殊不知大師們都是已經山里山外繞了好幾回....
見山又是山的選擇
而非能力的限制

要像小孩一樣開心的畫.無目的去畫..
但可沒叫你停止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