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心理學與繪畫〉
人的眼睛觀看影像.不是把眼前所見原封不動地存成「照片」
而是把影像拆成一塊塊訊息:剪影、色彩、明暗。
經過刪減、分類、與舊經驗重新組合。
神經科學稱這為「重建」而非「回放」
大腦運作方式如此,畫家面對畫布時,可以選擇兩條策略──
- 複製所有細節
- 努力簡化.只留下讓觀眾自動腦補的線索。.稱為暗示.或概括.或寫意
一、寫實與寫意的不同心理效果
-
寫實:資訊飽和、觀者被動
高度寫實的作品有豐富光影與材質,觀眾所需的解碼工作較少。
雖然細節精緻,觀眾大腦不必過度推斷,參與感相對較低。
-
寫意:資訊簡約、觀者主動
寫意或抽象作品省略畫面訊息,只保留重要暗示。
大腦為了「看懂」,會啟動補完與聯想功能,拉高注意力與情緒參與度,
這正符合"完形心理學"的閉合原則與簡化原則:刺激越精要,腦中填空的動力越強。
寫意畫的力量在於「留下空白」,讓大腦自行建構
大腦不喜歡過多資訊,它更擅長處理關鍵訊號並用經驗補足空缺。
寫意畫正是這樣的語言:
-
不說明白,只暗示線索,讓觀者主動參與;
-
這種「共同完成的感覺」,會讓人更投入,甚至感動。
這跟音樂一樣,沒有一首動人的音樂會從頭到尾都堆滿音符——
真正打動人的是節奏、留白、與可呼吸的空間。
\二、經典案例
又例如中國畫強調「意在筆先」「氣韻生動」。
利用筆觸或水墨飛白將動作痕跡留在畫面,觀種觀賞時在大腦運動皮質產生「模擬感」,
感同身受。
古人雖未言神經科學,卻已察覺「形可簡,神不可失」的心理效應。
為什麼在神經科學證明「簡化更符合大腦運作」的情況下,
超寫實主義(Hyperrealism)仍具有強大吸引力?
一、技術的震撼力:人類崇拜「極度能力」
"手繪竟能如此逼真」,會觸發大腦的驚奇反應
明知是畫作卻無法用常識辨識
細節探索的本能
超寫實畫作激活「搜尋-獎勵」
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顯示:觀看冷軍作品時,觀眾的「視覺搜尋模式」與原始人覓食時高度相似
社交媒體的縮圖瀏覽模式,使「衝擊力」壓倒「深層審美體驗」
三、神經科學的雙重解釋
當畫面包含60-70%真實細節時,大腦愉悅度最高
超寫實主義恰巧遊走在「認知過載」臨界點
如Chuck Close的像素化肖像
四、東西方的解決方案差異
「似與不似之間」(齊白石)刻意維持40-50%辨識度
▍ 西方當代實踐
油畫材質複製照片後再破壞細節,達成「偽寫實」神經優化
人類大腦同時存在兩套審美評估系統:
- 演化腦(邊緣系統):偏好符號 → 寫意
- 科技腦(新皮質):追求控制 → 超寫實
真正偉大的藝術家(如達文西或石濤)其實都在做同一件事:在挑戰認知極限—提供足夠細節觸發快感,簡化空白激活想像。
這或許就是藝術永恆的弔詭與魅力所在。
Q:即使如此
仍有很多畫家喜歡畫超寫實作品,
一般觀眾也喜歡像照片一樣的作品??
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層次來看:
🎯 一、技術的震撼力:人類崇拜「極度能力」
超寫實作品展現了畫家的極高控制力與觀察力,這種「幾可亂真的技藝」會引起觀眾的驚奇反應
「這不是照片嗎?竟然是畫出來的!」
這種驚奇與尊敬,是一種基本的心理反應,就像我們看到雜技或頂尖運動員
你不一定要理解意涵,但會佩服那種「怎麼做到的」的能力。
🧠 二、大腦對熟悉的物理世界有「低學習成本的滿足感」
當觀者面對超寫實作品時,辨識、理解、共鳴的過程幾乎不需推理,
大腦就能立刻進入一種「我懂」的舒適狀態。這種直觀的理解感,會產生立即的滿足與肯定。
寫意畫則要求觀眾主動補足,對部分人來說可能有點「難讀」,不見得能馬上產生愉悅。
👁️ 三、觀眾的觀看習慣也影響作品的受歡迎程度
大部分觀眾的視覺經驗是來自「照片」、「影片」
因此當他們看到一幅畫時,自然會以「照片像不像」作為標準來評價。
寫意作品如果沒有受過訓練或引導,往往難以進入其語言系統。
寫意是邀觀眾「一起完成畫面」;
超寫實是讓觀眾驚嘆「怎麼可能畫成這樣」。
超寫實畫強調技術與視覺奇觀,容易引起注意與讚嘆;
寫意畫則是內化、共鳴、再建構,偏向內心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