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常常問我:
「一幅畫,畫到怎樣才算完成?」
如果從狹義來說,按照個人的藝術造詣與技巧來看,「完成」通常只是剛開始:
- 畫完你看得到的東西,
- 畫完你會畫的部分。
例如:
-
把明暗關係交代清楚,
-
把色彩邏輯處理完整,
-
把形準確地建立起來,
那麼這幅畫——形式上算是完成了。
若從實際需求來說:
-
客戶要的內容交代清楚,
-
自己當初想畫的主題或氣氛達成了,
那麼這幅畫——任務上也算是完成了。
但再往下問:
「什麼叫做『完成』?」
這就不是繪畫的問題,而是哲學問題。
從文藝復興、印象派到當代藝術,「完成」的標準不斷變動:
-
A畫家覺得結束了,
-
B畫家卻說A還沒畫完;
-
A反過來認為B畫太多,畫壞了。
說到最後,幾乎所有討論都會得到一個答案:「因人而異。」
甚至同一個畫家畫100張畫,
這100張每一張的動機、目的、完成標準都不一樣。
問到最後其實唯一的答案是:「你自己想要什麼?」
這個答案,有時你畫了才知道,
甚至畫到一半,才發現與原來的計畫完全不同。這樣的情況,其實非常常見。
就像問:
「一首歌怎樣才算好聽?」
「人生怎樣才算完整?」
「怎樣才算幸福.成功? 」
任何一句定義,都會有反例出現。
所以最終的建議只有:
多看,多畫。不要用文字定義
任何一個理論,都不如實際去畫畫的體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