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暖 =鮮豔飽和的深。
- 透明色優先 → 茜素紅、普魯士藍、酞菁藍、翠綠…保持光感。
- 避免加黑 → 光感會消失。除非為了製造對比
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
光環效應
在自己家畫畫 .覺得畫不好..羞於分享..
但一樣的畫. 去國外...就很開心的分享..
這可以從幾個角度來解釋:
-
情境依附效應(context-dependent effect)或框架效應
作品受到情境的影響,在異國場景中,被包裝的框架\環境提升了它的「附加價值」 -
光環效應(halo effect)
高級場所或異國場景自帶光環,讓人覺得高檔,作品價值一起提高~例如美術館的畫。 -
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人人都可以在家裡分享畫畫,能出國又畫畫的人相較少,門檻較高
有些人要在高檔咖啡廳.甚至坐郵輪環遊世界.才想提筆畫.
心理學上可以從幾個角度來解釋
1. 內在動機 vs 外在動機
-
內在動機:內在驅動型,本身對環境更敏感,創作門檻很低
-
外在動機:有些人需要特定「情境氛圍」產生感覺.啟動創作。
2.社會認同VS自我滿足
-
有些人只要能自由隨手畫(自主感),就能滿足需求。
-
有些人則需要「社會認同」自己畫是有價值的(關聯感),選在特殊場景才下筆。
3. 高敏感型人格
-
高敏感型人格(HSP):對小細節特別敏感的人,容易從日常小事得到靈感。
-
低敏感或高刺激需求者:需要比較強烈、華麗的場景,才會覺得「值得一畫」
畫畫都是能更認識自己的過程..
如果有一天發現你
上廁所時.也想畫畫!!
那就肯定....~~
是個華麗的高級廁所><
2025年8月17日 星期日
寫實是寫意的基礎嗎
同學問:寫實是寫意的基礎嗎?
寫實可以幫助進入寫意,但不是唯一道路。
要擴展"真實"的ˋ定義...
從柏拉圖古典哲學到現代物理量子力學.
從物質到精神哲學到宗教
微觀到巨觀
線性透視多點透視
..
不同角度看到的真實不一樣.定義也不同
如果在平面繪畫
我個人偏好二次元動漫的真實.大於照片寫實
藝術中的三層真實
1. 物質真實(外在表象)
-
對應:寫實繪畫、照片般的模仿。
-
眼睛所見,形體、光影、比例。
2. 心理真實(主觀經驗)
-
對應:印象派、表現主義.。
-
關鍵:不在形似,而在「感受」與「經驗」。
3. 精神真實(本質/意境)
-
對應:東方水墨、宗教藝術、抽象表現。
-
關鍵:超越現象,追求理念、精神、宇宙觀。\
2025年8月16日 星期六
堅持地玩
朋友說我很堅持努力地"畫畫"
但我心想.....
畫畫哪需要堅持?畫畫不就是玩嗎?
有人佩服堅持打電動?堅持玩手機?
上班才需要堅持~~堅持上班才是令人佩服...
從不同角度就有不同解讀..
別人眼中的堅持.
但從我以前公司長官.家長.眼中....我就是半途而廢~~
我就是因為不想再堅持"上班賺錢出人頭地" ..不想堅持這價值觀
多出很多閒暇時間..必須做些事來消磨
試過很多事.......
整天打電動..睡覺..爬山..看書..追劇....
...發現都是以畫畫動機或收尾~~
去爬山看到一棵樹==>拍起來回家畫
書裡看到一句話==>這跟畫畫道理一樣阿
追劇看到好的畫面==>拍下螢幕臨摹
而且任何別人覺得有趣的事..
"出國旅遊.逛街.看電影..唱歌..喝酒.把妹.運動"..
我實際體驗過後...都覺得不如畫一張畫來的有趣
不喜歡的事叫堅持
喜歡的事...應該叫"玩"??
==============
朋友又問"那生活怎辦?
只要不堅持
享受生活==吃大餐..購物.名牌.名車
教育=出國留學
增廣見識=旅遊
健康=上健身房
這時代
體驗生活.獲取知識.健康生活的方法.大多是免費的
==============
後來....又聊到我如何從資訊業上班族變成畫畫的人?
這些問題已經過得太久
這不是一個點的轉折.而是長時間的一連串..因緣促成的結果..
把回憶整理一下
大概就是
.從小就愛畫畫
.上班族的倦怠
.日本311大地震
.10年街頭歷練看破世態炎涼
.疫情的對物質與精神反思
這些片段合起來,把我飄到了現在的狀態
——畫畫不是「堅持」,而是一種在時間河流漂浮的狀態
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真功夫
剛跟楊老師上幾堂課
老師說:"你已經慢慢能用美感觀念畫畫了"
我說:"有嗎~~我沒辦法畫跟某某大師那麼寫實..光影跟真的一樣~"
老師說:"寫實那個花時間練就可以..但是美感.太多人畫一輩子都沒有..連門檻都沒碰到~~"
總之...我的師傅很會哄人~我沒放在心上.~~
繼續跟我的師傅寫生...
直到現在...
.............................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師傅"...
劇情關於"武館"的故事(電影不錯.有興趣可以看看...).
近代武館發展....武館背後的利益關係錯綜複雜..
總之...其中一句對白讓我很有感觸
"武館都已不教真功夫.教學生是為了賺錢"
...........................
想到............當我還是水彩小白時..去參加一個畫會
裡面都是資深畫畫大哥大姐~
幾次參加寫生發現...
大家都費盡心力..刻劃眼前看到的東西..把形狀.比例.明暗.色彩..畫的"準確"
卻都不的要領
不乏有幾位學了都10年以上的學長姐們....
...............
他們看我畫的"不一樣"
我趁機跟他們"傳教"
聊到我在練習楊老師教的"用觀念畫畫..主觀安排畫面..等等".
但感覺他們明顯對繪畫抱有很"正統"的觀念..對此不以為然...
"XX老師不會這樣畫啦"
"練功夫.要先蹲馬步,基礎要先打好啦~"
"那種是抽象.跟我們寫實不一樣啦"
..於是....我也慢慢淡出社團..
幾年下來..漸漸沒了互動........................
最近.突然看到畫會大哥大姐們貼的作品
很顯然他們仍在努力畫畫..也仍堅持他們觀念中"正確"的畫畫
.......
再回到
"師傅"這部電影說的
"武館都已不教真功夫"
我想
是不是...其實學生有可能一輩子自己不知道?
甚至以為只有自己學的是"真功夫"
慢慢演變出網路上隔山打牛的"氣功大師"~~
.............
這幾年來..除了跟楊老師上課
也不斷吸收國內外藝術書籍.影片.教學.
漸漸能分辨甚麼是畫畫的"真功夫"..
我幸運能遇到一個願意傳授"藝術的真功夫"的老師
培養我的觀察.審視美.建構美的能力
拓展我對藝術的視野
更重要的是
讓我避開把寶貴生命時間花在"複製刻劃"這件事
因為...........
我也曾經以為
那個是唯一正確的"真功夫"
2025年8月10日 星期日
關於大師說的話
沙金特說:草稿要認真的規劃設計.
龐均說.不要打草稿.要在畫布上感受.
我猜100個畫家有100種作法
有大師說寫生完不要修改
另一個大師回工作室修改修了1年....
甚至畫好又塗掉
然後後代的學習者
看到某個大師說法就跟著做..
看到不一樣的做法
就說"某某大師說你這樣是錯的"
其實...看得夠多..試得夠多就會知道..都可以
因為每個畫家要的不一樣
龐均.跟沙金特畫的追求的效果不一樣
如果你有時間..就把大師說的方法都試試
然後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方式
而不要只是把那些話背起來..用來反駁做法不一樣的人
方法論的本質是「工具性」的,而非「真理性」的
1. 大師的「矛盾」恰恰揭示了藝術的本質
沙金特的嚴謹草稿是為了追求肖像的精準,
龐均「不打草稿」是為了保留寫意油畫的生命力。
他們的「矛盾」其實是「創作目標」的差異,而非技術的對錯。
這就像廚師想做的是鑊氣十足的炒青菜,還是濃郁入味的紅燒肉。
2. 後學者容易陷入的「方法論陷阱」
崇拜:初學者將大師的「工作流程」誤認為「成功公式」,忽略了背後的美學脈絡
(例如:沙金特的草稿是為了後期豪放筆觸的「精準鬆弛」,而非單純的「細緻」)。
用大師語錄當作武器,往往缺乏實踐經驗。就像背誦食譜卻從未下廚。
3. 「都可以」的深層意義
實驗精神:「試得夠多」正是關鍵。
階段性需求:初學時嚴謹的草稿訓練(如沙金特)能培養觀察力;
成熟後打破規則(如龐均)為了突破慣性。
德庫寧反覆刮掉重畫,正是因為他的目標是「在破壞中尋找意外」。
反向思考:某大師說「不能修改」,試著修改到面目全非,看看會觸發什麼新可能。
當你偏好某種方法時,問自己:「這真的適合我嗎?還是因為習慣?安全?」
5. 藝術史的提示
塞尚會為一顆蘋果修改數十次,但馬蒂斯「一筆捕捉本質」。
他們真正的共通點是——對自己誠實。
藝術的弔詭就在於:當你徹底接納「沒有唯一正解」時,反而能找到最屬於自己的答案。
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似與不似之間
甚麼?你說畫畫不就"看到甚麼就畫甚麼"
哪需要想這些奇怪的問題?
哇~~
幾千年來藝術家都像你這樣。
我們現在學畫畫就簡單了,因為就不用再思考:
畫甚麼才好看?怎麼畫才好看?
不用再思考——為甚麼?
為甚麼有人隨便畫就好看?
我甚麼都畫得那麼用心,還是不好看?
不是說「畫畫不就看到甚麼就畫甚麼」??
Why, tell me why
Look in my eye. Tell me.
技術上的差異,
我們可以說:複製形象、塑造形體的訓練,
一般人經過大概5–6年訓練,
就可以達到一定水平。
那接下來呢?
更逼真?
更多細節?
你能畫到冷軍一樣?
不用多久
你就會問自己:
「我是誰?我為甚麼畫畫?我要去哪裡?」
一些藝術最終或一開始就要問的問題:
「為甚麼畫畫?」
想要搞懂任何事情
就靠這三個方向
-
第一性原則
→ 把一切先入為主的觀念都打掉,只留下最基本的事實:
畫畫是什麼?是視覺的語言?還是自我表達?還是對世界的反應?
從這些最基本的事實重新出發,而不是從別人教你怎麼畫開始。 -
還原主義
→ 把「畫一幅畫」這件事,拆解成最基本的組成:
觀察、構圖、形體、光影、顏色、情感、意圖……
從每一個部分理解它的作用和目的,
不是「一幅畫看起來怎樣」,而是「這幅畫是怎麼被構成的?」 -
底層邏輯
→ 為什麼我們會認為一幅畫好看?
是人類的視覺系統、文化背景、情感連結、還是構圖規律?
你是想討好觀眾?挑戰審美?還是傳遞某種觀點?
當你掌握了審美的底層邏輯,你就可以選擇服從、打破、或創造新的規則。
因為人類不是機器,
不問這些問題,
光靠「看到甚麼就畫甚麼」
你是撐不久的。